四川新聞網

首頁 > cjbd > 中新網四川

長虹模具中心:傳統(tǒng)制造蝶變智能制造
2024年12月29日 14:17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9日電 長虹模具中心展廳擺放著的整機產品,都是由不同復雜程度的模具生產出來的產品裝配而成。模具背后是怎樣的生產流程?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長虹模具中心又是如何實現(xiàn)蝶變?

  長虹模具中心智能自動化加工區(qū)電極料架上,紅、綠、橙三種顏色來回閃爍著,代表著每個鋼件的加工情況。在這里,每個零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通過掃碼自動與系統(tǒng)進行匹配之后,便可以開始電極數(shù)控加工、三坐標檢測、火花機放電工作。在一旁的自動化控制臺上,實時展示著設備的準備狀態(tài)。

  這便是長虹模具中心所打造的智能工廠1.0版本其中的一個集成縮影,還囊括了設計技術、編程技術、自動檢測技術、加工參數(shù)、機器人以及系統(tǒng)的標準化推進等!懊恳桓蹦>叨际莻性定制的,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模具里成型的零件更是如此,我們只能采取柔性加工的方式!遍L虹模具中心經營管理部副部長司俊山介紹道,應對這種單件、個性化的生產,如何更好地實施“智改數(shù)轉”,由此來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也是長虹模具中心一直在積極探索的難題。

  2018年,長虹模具中心開啟了自動化改造之路。“自動化不是單純買幾臺設備、弄一條帶機器人的軌道就可以實現(xiàn),需要給予它規(guī)則和靈魂!彼究∩浇榻B,從標準開始,從流程開始,從精益開始,長虹模具中心先后實施了“3D顏色管理”“3D知識庫建設”、物料種類標準化、3R定位裝夾、程序一鍵傳輸、設計模塊、編程模塊、工藝模塊以及模具智能管理系統(tǒng)升級。

注塑機群和模具數(shù)控加工機群。長虹控股集團供圖

  2020年實現(xiàn)數(shù)控設備數(shù)采上系統(tǒng),2021年實施電火花半自動系統(tǒng)改造,2023年采用貴重物料自動稱重系統(tǒng)、電極半自動裝夾、AGV轉運改造......6年以來,長虹模具中心不斷在自動化改造的路上探索實踐。

  但改造也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司俊山回憶道,在推進電火花機床3R夾具時曾一度遇到困難!皢T工已經習慣了用手調方式進行,哪怕是用3R夾具做好都要把它拆掉改成手調的,工人覺得2分多鐘搞定1個的手工效率并不低!彼究∩浇榻B道,最終通過痛點改善、過程優(yōu)化,不僅使得該工步時間縮短至30秒以內,且1人1臺機變?yōu)?人管控2—3臺機床,更為重要的是為放電的半自動、自動放電打下了基礎。

  目前,長虹模具中心已經實現(xiàn)了電極加工檢測及放電自動化線體,實現(xiàn)電極自動加工、檢測及放電,不僅提高了CNC/CMM/EDM設備稼動率,降低設備待機時間,還在原基礎上提升設備效率32.5%。同時,通過自動化引入,減少人工作業(yè),降低人力成本50%-60%。

  “1.0是點的改造,是每個痛點的突破,打造成一顆顆明珠,而2.0則是系統(tǒng)提升,是把一顆顆明珠串成更具價值的項鏈。”據(jù)司俊山介紹,2024年長虹模具中心啟動智能工廠2.0建設,以MES信息化平臺為抓手,圍繞技術突破、精益化、標準化、自動化、數(shù)字化等維度開展子項目工作。同時,通過項目牽引、瓶頸拉動、痛點標準、行業(yè)對標等推動技術與管理革新,通過建立草根課堂、大師講堂、技術直通車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行組織能力提升。

  此外,為了更好地實施數(shù)字化轉型工作,長虹模具中心還注重培養(yǎng)數(shù)字化轉型人才隊伍。一是通過項目牽引、行業(yè)借智、內部強化,包括與名企、高校合作多維度來提升數(shù)字化能力,重在自培;二是載體建設,通過技能大師工作室、創(chuàng)新工作室等課題設置進行傳幫帶、技術攻關。如黃登懿技術創(chuàng)新工作室從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技術標準化、模塊化等方面推進工藝技術方面的人才及能力建設;胥敏大師工作室從數(shù)控自動化、信息化等方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尹朝暉大師工作室則從裝配標準化方面推進模具裝配效率及人才隊伍建設。

  長虹模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借助智慧工廠2.0建設,未來,長虹模具中心將以信息化(MES)管理系統(tǒng)為核心,圍繞技術突破、精益化、標準化、自動化、數(shù)字化五大戰(zhàn)略路徑,構建極致成本、極致效率、極致品質的制造能力,實現(xiàn)生產過程的可視化、智能化、自動化,打造成本優(yōu)、高精度、高可靠、高效率的模具研發(fā)、制造一體的智能工廠,實現(xiàn)傳統(tǒng)制造的“重生”。(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