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kjws > 中新網(wǎng)四川

綿陽江油:國粹傳承“武”動校園
2024年07月18日 16:37 來源:中新網(wǎng)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7月18日電 (劉煜)近日,江油市武術健兒在“旭源升杯”第十八屆全國武術之鄉(xiāng)武術套路比賽(公開賽)中斬獲3金13銀7銅,大展江油武術風采。

  武術是“活著的文物”,具有特殊文化內(nèi)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作為“全國武術之鄉(xiāng)”,近年來,江油大力推動武術進校園,以學校為載體,培養(yǎng)武術傳承人才,多形式開展青少年武術培訓、競賽和交流,有力推動了中華傳統(tǒng)武術在江油的傳承和發(fā)揚。

江油學子參加武術比賽。 江油市委宣傳部供圖
江油學子參加武術比賽。 江油市委宣傳部供圖

  課上學武 課下練武

  在江油市小溪壩小學的操場上,總是有學生練武的場景,一招一式,精神抖擻,拳拳生風,英姿颯爽。學生們練習的武術都是在專業(yè)武術老師的指導下,把傳統(tǒng)武術的拳、劍、刀、棍融入體育課、課間操中,該校400余位學生全部參與到業(yè)余武術訓練中。

  在學生課桌里,還有這樣一本“奇特”的教材——武術校本教材。據(jù)介紹,該教材是由學校開發(fā),從武術基礎入手,按照知識性、教育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融武術健身、武術道德、武術文化于一體,共低、中、高段三個梯度。在教材中學習武術,在練習中傳承武術,一“動”一“靜”,在小溪壩小學,武術儼然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小溪壩小學的“武術盛景”只是江油武術進校園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江油組織優(yōu)秀武術教練員定期深入學校,輔導學生武術基本功,指導大課間武術操,將傳統(tǒng)武術融入課間活動;利用學校德育活動平臺,組織學生武術表演,引導中小學生學習傳統(tǒng)武術文化,并依托省十三運會武術項目牽頭單位布點10所青少年武術基點學校,大力開展青少年業(yè)余武術培訓。

  江油中學舉行2022級武術操比賽;江油實驗中學將武術與形體舞蹈融合,開創(chuàng)獨具武術風味的課間操;江油長城實驗學校開設武術少年宮以及武術課,全校4000余學生學習武術操,3000余人獲得武術段位……武術在江油各校蓬勃開展。

小溪壩小學舉行武術比賽。 江油市委宣傳部供圖
小溪壩小學舉行武術比賽。 江油市委宣傳部供圖

  代代有人才 年年有獎牌

  “開始練習前,照舊做好拉伸準備工作!薄俺鋈,步子要穩(wěn),動作要標準!”……長城實驗學校的武術館在放學后總是一派火熱。武術隊隊員們往往到達武術館后開始自主訓練,武術教練魏斌則穿梭在隊伍間,檢測隊員練習成果,并時不時糾正動作!皩W校武術隊現(xiàn)有2位教練,30余名隊員,平均年齡11歲左右!遍L城實驗學校武術教練魏斌說。

  江油外國語學校武術隊也是一樣的訓練模式,10余名武術隊隊員在兩名教練的指導下進行每日近兩個小時的訓練。據(jù)介紹,長城實驗學校與江油外國語學校作為承擔綿陽省級比賽、專業(yè)性訓練學校、四川省青少年武術訓練基地,是江油青少年武術人才培育的重要載體。

  僅有4名教練,如何培養(yǎng)人才?為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武術才干,兩校均采用因材施教的訓練模式,讓學生選擇擅長的武術領域,根據(jù)比賽的自選、規(guī)定項目,為學生做好武術規(guī)劃。目前,兩校武術隊隊員主攻長拳、南拳、太極以及峨眉派系等非對抗性武術。

  不僅要培養(yǎng)人才,還要挖掘人才,兩校積極與武術館校聯(lián)系,招引有天賦的學生,利用武術套路錦標賽等賽事契機,留意人才,向他們拋“橄欖枝”。

  如今,除長城實驗學校、江油外國語學校,江油各校也廣招攬武術特長生,培育武術人才,在江油形成了小、初、高全階段覆蓋的良好武術人才梯隊。

  良好的武術氛圍、扎實的訓練、完整的梯隊,近年來,江油武術已經(jīng)開始“開花結果”。江油歷年參加“全國武術之鄉(xiāng)”比賽,均保持金牌數(shù)6—8枚、銀牌數(shù)8—10枚、銅牌數(shù)10—12枚、團體總分四川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在2024年四川省學生武術公開賽中,獲17金、15銀、19銅;在2024年四川省青少年武術錦標賽(前站賽)比賽中,取得3金5銀3銅,做到次次比賽有進項,年年比拼有金獎。

  不僅于此,江油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更是碩果累累——2017年唐艷被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錄取,誕生了江油市第一位武術系研究生;2018年羅海明跨界入選北京冬季奧運國家隊,獲2020-2021全國奧運測試賽兩項冠軍并擔任2022年北京冬奧會技術官員;2022年鄧汝詩獲省運會武術全能冠軍。

  下一步,江油將以此為契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文化“兩創(chuàng)”,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持續(xù)深入實施國粹傳承發(fā)展工程,弘揚崇武尚德精神,培養(yǎng)賢良方正的新時代好少年,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文武江油”嶄新篇章。(完)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nèi)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